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经验分享 中医基础|六邪:风寒暑湿燥火有什么致病特征,为什么湿为六邪之首?

发布日期:2025-01-16 09:01    点击次数:131

      中医的六邪指的是风、火、暑、湿、燥、寒。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夏季多火(高温作业易中署),长夏多暑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图片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这六种物质本来就是自然界的正常的现象,阴阳相移,寒暑更作。但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当这些自然现象出现了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六气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图片

一、风邪

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无孔不入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它能使疾病突然发作,比如脑中风。

【风邪的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数变。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3、风性主动。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

4、风为百病之长。原因有二: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图片

二、寒邪

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如收缩血管,引起疼痛。

【寒邪的致病特点】:

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邪凝滞。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身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图片

三、湿邪

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它会造成身体困重,病程缠绵难愈,它常常和风邪、寒邪、热邪、暑邪相兼。

【湿邪的致病特点】:

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着。湿邪具有重着的特点,是指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

3、湿性粘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

图片

四、燥邪

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人会表现出口干舌燥、眼干、鼻腔干燥等津液亏虚的表现。

【燥邪的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致病具有干燥的特点,因此也易损伤津液。

2、燥易伤肺。由于燥邪秋季袭人致病最多,而秋季的所主之脏为肺,肺为娇脏,又与外界直接形通,最易受邪,因此,燥易伤肺。

图片

五、热邪

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它能伤津耗液、还能耗气。

365站群

【热邪的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

2、火性炎上。“火曰炎上”,因此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易侵袭人体上部。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3、火热易伤风动血。“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火热易扰心神。

5、火邪易致疮痈。

图片

六、暑邪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常夹杂湿性粘滞的特点,所以是看作湿热相兼的病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二为中暑。中暑病情为重。

365建站微信二维码

【暑邪的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

3、暑多挟湿。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热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润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养生智慧堂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