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现代融合 补肾当分左右归

发布日期:2025-03-17 02:11    点击次数:131

中医学认为,肾主水液代谢,藏精,主骨生髓,是说人的骨头,骨头里的骨髓,直至大脑,都与肾密切相关;肾又主耳,开窍于二阴,人的伎巧又出自肾,特别是人的生殖、发育功能皆出于肾,所以医学家称肾为“先天之本”。左肾为阴,右肾为阳。左肾为人体元阴之府,藏有水、阴精等;右肾为人体元阳之府,藏有火、阳气等。所以又分别称为“元阴之府”和“元阳之府”。左肾和右肾,一阴一阳,水火即济,分担着人体阴精和阳气的储藏、供应和气化作用。左肾虚损,则会出现阴精不足或阴虚火旺状态,如见头昏少眠,健忘耳鸣,腰脊酸痛,或虚烦不寐,潮热盗汗,咽干呛咳,舌红苔少,脉象细数等;右肾虚损,则会出现肾阳不振或肾不纳气状态,如见形寒肢冷,腰腿酸软,听力下降,或短气喘促,咳而遗尿,精神萎弱,阳痿,舌苔淡白,脉象沉弱等。肾虚了,就要补肾;而补肾就要分清补肾阴、补肾阳,这是补肾的关键。

提到补肾,人们自然会想到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前者温阳补肾,后者滋阴补肾。但是,到了明代,张景岳对于补肾有了更富于哲理的思考。他认为,两肾之间为命门,命门主宰着两肾的水火阴阳。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道产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阴阳原本是一种元气,火之阳与水之阴,是互相资生的。因此,对于补肾,也不能顾此失彼。张景岳倡导阴阳配补,即补阳配以滋阴,不使补阳过于温燥;补阴配以扶阳,不使阴液过于寒凉。他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这段话是唯物的、辩证的,被后世中医学家奉为补益阴阳的大纲。

张景岳依据《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互根学说,提出了补阳、补阴之法,并以左归丸、右归丸为其代表方剂。左归补阴配阳,右归补阳配阴。为什么取名为左右归丸呢?这是根据脉象的左右配备而用其名的。左尺脉候肾中之元阴,右尺脉候肾中之元阳。故将补肾阴之药名曰左归,补肾阳之药名曰右归,但阴阳是互根的,所以在补肾阳时,要配以滋阴;补肾阴时,要配以扶阳,以使阴阳互生,连绵不断,生生不已。

左归丸系从《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化裁而来,右归丸乃从《金匮要略》肾气丸化裁而来。两药的组成均有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这六味药以甘温为主,且多汁味厚,是填精补肾之佳品。

加入龟板胶、川牛膝,为左归丸,全方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但也含有益肾温阳的作用,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意。方中不用丹皮清肝火,泽泻清肾火,茯苓渗脾湿,而加入补肝肾、益精血之品为纯壮水之剂,有补无泻,适用于纯肾虚证。正如清代王旭高所云左归:“此为壮水之正法,不用苦寒泻火,独任甘温补阴,可师可师。”(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传统用于肾阴(包括精和水等)不足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盗汗,腰膝酸软,遗精尿浊,神疲乏力,口干舌燥,舌红,脉细等。多见于贫血、高血压、耳源性眩晕,佝偻病,性机能衰退,腰肌劳损,神经官能症等。

加入肉桂、附子、当归、杜仲,为右归丸。全方系温肾壮阳、填精止遗之剂,与肾气丸相比,均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但肾气丸兼能行气利水,补中有泻;右归丸兼养精血,纯补无泻,且温补肾阳之中兼有滋补肾精的作用,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意。王旭高言右归:“此益火之剂,即附桂八味之变方也。意甚平平,然平稳而不杂,尚属可取。”(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传统用于肾阳不振,阴寒内盛所致的怯寒畏冷,阳萎无子,肢节冷痛,短气无力,小便自遗,或有火不暖土引起的食少便溏,呕吐腹痛等。还可用于内分泌功能减退、再生不良性贫血及肾病综合征等。

365站群VIP

秦伯未先生在“命门的初步探讨”中云:“张景岳的左归、右归四个方剂(包括左归饮、右归饮),是在六味、八味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了养阴扶阳的龟胶、鹿胶、枸杞、菟丝、当归、杜仲、牛膝等而制成的。我们应该承认,左归、右归治疗命门真阴或真阳衰微是比较恰当的方剂,在药力上比六味八味推进了一步,用药法则也更周密地提高了一步。特别是在扶阳中不离滋阴,相对地滋阴中也处处照顾扶阳,对于偏用辛热补火或苦寒泻火者,有很大启发。”(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这是对左归与右归方剂的公允而科学的评价。

近年来,有关左归、右归丸的报道日渐增多。例如左归丸在治疗多发性神经炎、腰肌劳损、再生障碍性贫血、萎缩性外阴炎、脑萎缩、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右归丸治疗坐骨神经痛、人工流产后月经过多、乳腺增生、慢性胃炎、白细胞减少症等,亦取得良好效果。(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365站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养生智慧堂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