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中病即止与效不更方
西医:终生服药
中医:中病即止
图片
图片
疾病作为动态的变化过程,其治疗亦应具有阶段性。中医治疗过程中的“辨证论治”,是根据治疗效果、病情发展和治疗目标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治疗有效,又有以“中病即止”与“效不更方”为代表的多种后继治疗策略。
图片
中病即止
“中病即止”首见于《伤寒论》“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是指在处方用药时,其治法方药恰好切中病机,治疗用药有效,使病情好转就要停药,其后利用机体的调节能力使疾病自愈。
效不更方
“效不更方”源于《黄帝内经》治病求本的思想,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前方治疗有效,复诊时通过四诊辨其病机未发生根本变化,就继用原方原法,不更换方药的法则。
365站群中病即止,“有效了就停止”;效不更方,“有效就不改变方子”。同样是关于中药方子有效后的理论,怎么看起来就这么矛盾呢?
作为中医医生是如何使用这两个法则的呢?这是临证的难点也是重点,若把握不好则难免出现临证失误,不能治病反而误诊。
中病即止
“中病即止”多用于中医急症,比如说大出血,无论是哪种原因出血,首先是要止血。突然爆泄,无论哪种泄法,人都泄得快脱水了快断气了,还慢悠悠地健脾化湿,可能吗?人都出汗不止,还在慢慢地益气养阴,可以吗?所以说,中病即止,充分体现了中医在遇到某些疾病和急症,临床症状比较突出,顾客主诉比较明确,急则治其标,力挽狂澜,转危为安。然后转入“缓者治其本”辨证论治,防止复发,追根溯源。
比如临床中这样的一些现象:吃三副方,如果吃了一副方就没事了,那么医生就会说那两副就不要再吃了,需要再就诊处方,这充分体现了中病即止的治机。还有的情况是:这个方吃完后,发现头不晕了,眼不花了,不拉肚子了,不出血了,告诉病人必须立即进行诊断,诊断完后,又重新的处方用药,很明显跟之前开的处方截然不同。整个治疗过程中,一定是随着辨证论治的特征来决定,一定是根据处方用药的效果来确定。当然,如果用了这些药还是止不住,用了止泻药还是拉肚子,那怎么去治?那就说明不能中病即止,而是辩证不正确,用药不确切,立即改变战术和方法,改变治法,再次进行辨证论治,再次调整用药,刻不容缓。
效不更方
“效不更方”是中医整体辨证论治之后,全面评估,以“缓则治其本”为指导思想,追根溯源,守正持久的治病择机。处方用药,无论病情多么复杂,无论症状多么严重,无论用药多么合理,总觉得有效果就是不非常明显。比如,有的病人病状很复杂,临床用药之后,头疼减轻了一点;腰疼减轻了一点,整体来讲,感觉精神还可以,或者说我整体感觉比以前好一点,但是患者所有的疾病并没有完全彻底病情好转,只是一点一点再减轻。这正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效不更方,正是层层剥茧,方方抽丝,剂剂移山。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效不更方”也是中医对自己综合辨证论治能力与治病择机智慧的一种自信。为什么说是自信呢?总不能因为病人吃了两三副药了,说这个效果不大,开始怀疑是不是开的这药没效果或者效果不大,马上就去改变处方。马上就去想来想去,这样改变那样,或者把药用成好药,或者剂量大一些,甚至改变处方的方向等等。病人一急,自己也急了,乱了方寸。病人说我吃了三个月了,怎么效果不大呢,能不能给我加点好药,我有钱没问题。还有的人,会埋怨医生是不是你给我没看透呀,怎么吃了三副药了还没效果,或是五副药了没效果。在病人的质疑与不信任中,中医对之前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表示动摇。于是随病人意改处方了,这一改处方结果就是朝令夕改,早上一方晚上一方,改来改去,最后改到自己也不知道改的处方是治什么病的。
从血压正常后看西医的“终身用药”与中医的“中病即止”
西医认为高血压能引起很多重大疾病如:脑中风、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等,并把高血压称之谓“无形杀手”。那很多人会问:“已经吃上高血压的药了,能不能停掉?”
西医治疗高血压,是降压的方式。长期服药的原理从根本上来说,一是强行让心脏工作起来懒一点,血压自然下降。二是降压的西药会舒张血管,血管一松弛,容血量增加,血压自然下降。但是肢体末端只要缺血,它就会持续发出求救信号,药效一过,血压还会升上来,这就是降压片需要越吃越多的原因。
其实按中医医理来讲,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没有找到根本原因在哪里。找到原因通过中药的调理,把身体全面调理好之后,血压能回到正常的状态,就可以断降压药的。并不是像西医所说的一样,吃了降压药就不能停,必须得终生服药。也是,按照西医的说法肯定停不了,因为你一吃药,指标就正常了,你不吃指标就高了,唯看指标,这样子怎么停得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