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智慧传承 自学中医, 不仅要知道虚实, 更要知道病位, 病位并不是表现的地方

发布日期:2025-02-09 08:13    点击次数:113

人体的邪气在表,脉表部取,就明显,所谓浮脉。

365站群VIP

邪气在里,脉重按到里部筋骨,脉才能比较明显,所谓沉脉。

邪气在表里之间,自然脉在不轻不重的力度取就非常明显,明显的和轻取,重按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人得病,不在表部的皮肤毛发,筋骨血脉,就在从口到肛门的消化系统,或者就是胸腹腔的所有脏器,这和西医的细胞分层有点像,但是我们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所以不要小瞧我们自己的医学,在搞清楚在那一层,再去细分在上,中,下三焦,如此疾病的病位无处遁形。这也是我在18年提出的伤寒应该纵横看待,如果只停留在表里和半表半里三层,不去辨上中下三焦,显然还是不够完美。

我所说的病位,不是看到、并反映在哪,病位就在那,这和西医的检查有什么分别,看到腰椎间盘突出,病就在脊柱,除了安慰式的运动锻炼,就是霸气的手术;西医看不到的,就说没病,那么空气看不到,我们每个人都在呼吸它。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上边说的病位指的是是病邪集聚的地方,或者正气不足的地方。比如前边举例的痤疮,脉浮数,病邪在表、上焦,要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薄荷等辛凉解表剂效果就很好;如果脉沉实有力,病位在里,中下焦,自然用大黄、黄连、芒硝、枳实等泻下清里的方剂效果就很好,可惜很多很多同仁不懂得这个道理,每剂药里都少不了金银花,牛蒡子、连翘等解表药。

我治疗过一例牛皮癣,本来是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竟不料把多年的癣疾治好了,此患者的脉轻取无力,重按力度尚可,舌稍紫,腰部冷痛,遇寒加重。很多大夫就按肾虚治疗,开了很多补肾的药物,我自知经验比不了老大夫,前边的大夫都补肾都没有大效,于是我就想到了专治表气虚身痛的桂枝新加汤,为何属于表气虚呢?脉重按有力啊,李士懋老先生说的清清楚楚,脉重按才能反映实质,此患者脉重按力度还是可以的,加上补肾补里没有建功,我就另辟蹊径,误打正着,从此我就开始研究病位,有了病位才能确定方剂,不然再好的药,也不能再病所发生作用。

要搞懂病位这个学说, 我认为首先要学懂伤寒,再读温病,知道疾病的纵横传变,就可以找到病位,找到病位,我们就有目标的开方施针,如果找不到疾病的真正病位,那么方剂的效果就会变慢,或者无效,或者伤人,比如一个气血虚症,《伤寒论》就提出了有在表的气血不足,在里的气血不足。还有半表半里的气血不足。

在表的气血不足可以用新加汤,在里的气血不足,就可以用小建中汤,在半表半里的气血不足,《伤寒论》虽未明言,但是后世的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升阴汤均可补益腹腔内气血、升提腹腔内的气机。

教材的补气益血方剂比如十全大补汤,八珍汤之类,郝万山老师治疗一个产后身痛的病人,用补气血的方剂无效,后来刘渡舟老先生让其加重生姜的量,将气血带到在表这个部位,一个小小的调整,竟然能扭转乾坤,这就是因为刘老找到的疾病的位置,所以学习伤寒论的精髓之一就在于找疾病的病位,

365建站

谈到《伤寒论》,首先是人体感受寒邪,其次因为体质不同,所以寒邪在人体的变化也不同,就有了入里、在胸腹半表半里的区别,治疗寒邪致病,自然要运用姜附桂;但是如果内伤病,比如脉沉纳差、大便泄泻的太阴病,如果服用理中汤比较燥热,这个时候换成参苓白术散就更加合适。

比如气虚在半表半里导致的脏腑下垂,服用小柴胡汤,辛散太过,补益不足,那么运用补中益气汤或者升阴汤结合枳壳、厚朴;肝肾不足,升无动力可加杜仲女贞子,效果就更好,胸腹之气,左升右降,流动不息。

需要补充一点,少阳病和厥阴病的区别。经常看到很多大夫给一些慢性病患者诊断为“厥阴病”,厥阴病在外感伤寒是疾病的转归阶段,少阴阳气能抵抗寒邪则病愈,否则病危;在内伤杂病却是病危阶段,多由少阴病转到厥阴病,是虚阳外越而发热动风,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渴欲冷饮,心口痛疼而发热,想吃而咽不下,大小便自遗;

这类病人一般都在住院部ICU才能看到。所以用大量乌梅收敛阳气,附子人参温阳补气,可以去了发越阳气的桂枝、细辛,余药不变加山茱萸肉30到150克敛肝息风。我们在门诊见的病人多是少阳病,可谓半实半虚,虽然阳虚但是还没有到阳气外越生风的阶段,所以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类属于少阳病的处方,这是医学争议多年的话题了。

通过上边对乌梅丸的改变,可以看出伤寒六经和杂病六经同中有异,处方也要灵活运用,否则就违背了仲景的“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证思维。

历代伤寒高手都在探讨表证,里证,半边半里证,却忽视了疾病的上中下传变,所以我在书里,加上三焦病位,这是我不成熟的理解。

节选自纪东涛医师《中医病位脉学》



 




Powered by 养生智慧堂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