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身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现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异常反应。中医谓之为“鼻齆”。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鼻病。临床上分为两型,即常年性发作型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发应性鼻炎(花粉病或枯草热)。是临床校为常见多发的鼻病,且多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1.鼻炎散
【组成】瓜蒂粉、黄连、冰片各适量。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来,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取本散少许,吹入患鼻中。每2天吹1次,3次为1疗程。
【功能】消炎、通窍、止涕。
【主治】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多年应用,效果良好。原方中无剂量,应用,方中前2味为各等分,后1味为十分之一。或加辛夷等分。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2.鼻炎效方
【组成】鹅不食草30克,辛夷30克,白芷15克,薄荷15克,苍耳子60克,冰片1克。
【制法】散剂。先将前5味药共研极细末,再加入冰片同研极细,和匀,反复磨研,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取本散少许,吹入患鼻中,每日吹2~3次,不可间断,日久疗效显著。
【功能】散风热、通鼻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副彝窦炎。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坚持用药,不间断。疗效显著。
3.二味鼻炎散
【组成】煅鱼脑石10克,冰片3克。
【制法】散剂。上2味药,分另研为极细末,再混合共研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用时取本散少许,置手指上,按于患鼻孔吸之,每日吸3次。交替使用。若用药后鼻中发干,可先涂芝麻油少许后再吸之。10日为1疗程。
【功能】芳香通窍、消炎止涕。
【主治】过敏性鼻炎。
【加减】同时加用内服汤剂方:党参、黄芪、白术、防风、辛夷、诃子肉、牡蛎(角微)各10克,婢规3克。每日1剂,水煎服。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疗程可获初效,2~3个疗程即获痊愈或显效。又本方用鱼脑石3克,冰片0.3克。共研极细末,吹鼻,每日2次。10日为1疗程。治疗鼻炎、刚鼻窦炎,效果亦佳。
4.白石散(一)
【组成】鹅不食草10克,白芷10克,鱼脑石10克,薄荷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本散少许吹入鼻孔中,每日吹数次,直至治食为止。
【功能】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
5.黄防地龙冲剂
【组成】生黄芪6克,防风9克,苍耳子15克,千里光12克,白花蛇舌草12克,地龙9克,白芷9克,藁本6克,净麻黄9克,补骨脂9克,广天仙子9克,大枣9克。
【制法】冲剂。上药依法加工,制成颗粒冲剂。分作2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包,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2个月为1疗程。
【功能】祛风通窍、补肺益肾。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夏翔方。治疗50例,显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鼻甲黏膜恢复正常)26例;有效(自觉症状显著减轻,鼻甲黏膜色泽、水肿改善)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8%。
6.辛芩冲剂
【组成】细辛9克,黄芩12克,荆芥12克,防风12克,白芷12克,苍耳子9克,石菖蒲15克,桂枝6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
【制法】冲剂。上药共研细末,加淀粉30克,和匀,按湿法制成颗粒,低温干燥。分装(每包30克)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包,每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儿童用量酌减。20天为1疗程。
【功能】益气健脾、祛风通窃。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申辛方。治疗367例,显效(症状全部缓解,鼻黏膜恢复正常)84例:有效(发病次数减少,程度减轻)210例,无效73例。总有效率为80.1%。
7.七味鼻炎膏
【组成】辛夷10克,苍耳子10克,蝉蜕10克,五味子10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黄芪30~50克(肺气虚则重用)。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药末40克,用白酒或食醋适量调和为糊状,分敷于双手心劳官穴和肚脐上。数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功能】益气固表、通窃抗敏。
【主治】过敏性鼻炎(肺虚不固型)。
【附记】引自程爵棠《手部疗法治百病》,经验方。对证施治,颇具效验。若加用本方制成膏滋,内外并治,效果尤佳。
8.八味鼻炎音
【组成】辛夷30克,丝瓜络30克,黄芪30克,川黄柏15克,明矾15克,鹅不食草30克,蝉蜕9克,葶苈子9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本散30克,以食醋调匀成软膏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和肚脐上。上盖数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功能】益气通络、清热祛湿、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足底疗法治百病》。经验方。屡用效佳。1
9.益气祛风膏
【组成】黄芪200克,白术100克,防风100克,党参100克,茯苓150克,桔梗30克,苍耳子100克,辛夷100克,蝉蜕60克,紫苏100克,荆芥100克,怀山药150克,生甘草30克,阿胶150克。
【制法】膏滋。上药除阿胶外,余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将阿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炕焊,冲人清膏和匀,然后加饴糖300克,収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益肺健脾、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肺虚邪滞型)。多表现为间歌性鼻塞,
时轻时重,晨起鼻猝,喷嚏阵阵发作,鼻涕色白清稀,受寒后症状加重,常伴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
【加减】如鼻塞流涕较重者,加路路通150克,白芷100克,细辛50克;如反复感冒者,加紫河车粉30克(兑入),生晒参粉50克(兑入)。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
10.活血祛风膏
【组成】当归100克,川芎100克,赤芍150克,细辛50克,白芷150克,苍耳子150克,藿香150克,薄荷100克,红花60克,桃仁100克,穿山甲100克,陈皮60克,桔梗30克。路路通15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蛋300克收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口取。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括血化瘀、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气血瘀滞型),多表现为持续性鼻塞,喷嚏较少,鼻涕黏稠,嗅觉减遇和迟钝,常伴有头昏头痛,鼻黏膜呈暗红色,鼻甲肿大,且表面不光滑。
【加减】如鼻涕黏刑,不易搐出者,加生地黄100克,南沙参150克,黄芩100克;鼻塞头痛较重者,加地龙100克,僵蚕150克,蒺藜15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同时要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减少感置;要保持室内清沽,空气畅通,避免灰尘,气味刺激而诱发;要明确过敏源,避免接触,以防止发病。
11.辛夷软膏
【组成】辛夷叶30克(洗净培干),细辛15克,木通15克,白芷15克,杏仁30克(去皮),木香15克。
【制法】药膏。上药除杏仁外,余药共研细末,次将杏仁捣烂如泥,加猪脂30克,同诸药末,和匀,于石瓦器中款成软膏,赤黄色为变,于地上放冷,人脑射3克(研末),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鼻中。每日2次。
【功能】祛风散寒、理气化璨。
【主治】小儿过敏性鼻炎(小儿鼻久流清涕)。
【附记】引自金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屡用有效。
12.细辛膏
【组成】细辛20克,川椒20克,干姜20克,川芎2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皂角15克,桂心30克,猪脂180克。
【制法】药膏。先将前8味药,用苦酒浸泡24小时。猪脂入锅熟油去渣后,人上药煎熟至附子变成黄色止,取出药流存药油备用。
【用法】外用。用药构签蘸药油塞入患鼻孔中。每日3次。
【功能】祛寒通窍、祛风散结。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经治疗40例,痊意25例,好转11例,无效4例。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辛夷散,即本方加辛夷15克。《华佗神医秘传》云,即本方减桂心,三方之主治,用法均相似,疗效均佳。
13.香附散
【组成】香附、荜拨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本散少许,吹入患鼻孔中。每日吹3次。
【功能】散寒解郁、通窍散结。
【主治】过敏性鼻炎合并鼻息内。
【附记】引自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临床屡用,疗效较好。验之临床,本方对改善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对鼻息肉疗效欠佳,应更方治之。
14.辛夷吹鼻散
【组成】辛夷9克,薄荷叶3克,飞滑石9克,风化硼砂9克,冰片0.9克,鹅不食草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本散少许,吹入思鼻中,每日吹2~3次。
【功能】祛风、消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程厨棠《百病中医诸穷疗法》。屡用效佳。
15.扑冰散
【组成】冰片2克,扑尔敏400毫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先从一侧鼻孔猛吸一下,再从另一侧鼻孔吸人等量,每日吸2~3次。
【功能】消炎通窃、抗敏止猝。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窍疗法》,治疗83例,痉愈80例,好转3例。又另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塞流涕100例,效佳。
16.蔡氏鼻炎丸
【组成】熟地黄3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山茱萸10克,肉桂6克,制附子6克,苍耳子6克,白芷6克,辛夷6克,薄荷3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西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取,每日服9克,每日服3次,饭后用酒或温开水送服。儿童酌减。
【功能】温补肺肾、芳香透房。
【主治】过敏性鼻炎(肺肾阳虚型)。症见鼻塞,喷嚏频作,流清稀涕,双侧鼻黏膜淡白肿胀。形寒肢冷,服膝酸软,下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羽。
【加减】同时配合外属方:苍耳子10克,白芷10克,薄荷6克,辽细辛9克(可随位加殊),上药加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倒人瓷缸内,用鼻吸入其蒸气,从口中呼出。每晚骄前熏,每次10~20分钟。次日可加热再熏,一剂药可连熏6天。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蔡福养方。屡用效佳。
17.鼻鼽散
【组成】薄荷叶3克,防风4.5克,黄芪9克,白术9克,前胡6克,牛蒡子9克,桔梗4.5克,甘草2.5克,辛夷4.5克,百合9克,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甘草2.5克,石菖蒲2.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取3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益气固表、殖邪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卫阳不固型)。症见问歌性鼻塞,易伤风感冒,流清水样鼻涕,鼻痒,阵发性打喷嚏,咽干,平素怕冷怕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张赞臣方。临床屡用,收效显著。
18.劫敏丸
【组成】黄芪10克,乌梅10克,诃子肉10克,地龙10克,柴胡3克,防风6克,豨莶草6克。
【例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衡为丸,每丸重9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3次,白开水化服。
【功能】益气解表、抗敏止涕。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干祖望方。临床上用此方治
疗长年性发作和季节性发作的各类比较顽固的过敏性鼻炎,尤其是脾肺气虚所致者,常取得满意疗效。
19.鼻鼽丹
【组成】生黄芪2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辛夷10克,五味子10克,石菖蒲10克,白芍15克,苍耳子10克,地龙6克,蝉蜕6克,甘草6克,细辛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殷2次,温开水冲服、儿童酌减。
【功能】益气固表、通利鼻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症见间歌性鼻塞打喷噻,鼻腔作痒,大量清水样鼻涕,双鼻腔黏膜苍白,水肿等,遇冷即发,得暖则缓。反复发作,经久难愈。
【加减】若恶风怕冷,自汗明显者,重用生黄芪至30克;伴有头痛者,加白芷10克;伴有黄脓涕者加黄芩10克,败酱草20克;食少纳呆,周身乏力者,加党参2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20.五香散
【组成】公丁香3克,荜拨3克,五倍子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本散适量,用脱脂药格薄裹药粉如球状,塞入患者患侧鼻孔中以嗅其气。每日早、中、晚各换药1次。
【功能】温散通窃、收敛止涕。
【主治】鼻流清涕不止。
【附记】引自查少农《中草药外治验方选》。疗效显著。通常用药1~2次可愈。
21.菖蒲散
【组成】石菖蒲、皂角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本散少许,用药棉薄裹之如球状,塞人患侧鼻孔中。每日换药3次。
【功能】清肺化痰、通窃止涕。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多年使用,效果良好。
22.三味鼻炎膏
【组成】杏仁、附子、细辛各等分。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极细来,和匀,入麻油适量调和成稀糊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本膏涂或滴外,每日3次,或用药棉签随药膏涂鼻或塞鼻,每日3次。
【功能】温肺散寒、化痰、通窍止涕。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屡用有效。又《太平圣惠方》即本方加川椒等分,主治、制法、用法同上,效果亦佳。又本方去杏仁,加木通、辛夷、桂心、甘遂、川芎。共研极细末,制蜜丸塞鼻,每日1~2次。主治同上,效佳。
23.五味参术散
【组成】党参10克,白术7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盐酸苯海拉明1.25克。
【制法】散剂。先将前4昧药混合烘干,共研为极细求,加入苯海拉明(研末),混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次用0.2克填脐,覆盖一软纸,再加棉花,外用胶布封固,3~7日换药1次。
【功能】抗过敏、温补脾肺。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鼻脐疗法》。屡用效佳。
24。克敏灵
【组成】白芥子2份,延胡索1份,甘遂1份,丁香1份,白芷1份,细辛1份。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用新鲜生姜汁调匀成糊膏状,装罐备用。
【用法】外用。用小匙取出一定量药膏匀涂于4厘米×4厘米的纱布棉垫中央,贴敷于大椎、肺俞(双)、膏盲(双)、肾俞(双)、篮中穴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3小时,5天贴1次,3次为1疗程
【功能】散寒逐饮、理气化痰、祛风抗敏。
【主治】过敏性鼻炎。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附记】引自程爵棠《穴位贴敷治百病》。坚持使用,疗效显著。
25.复方麝香膏
【组成】白芥子、细辛、甘遂、辛夷各等分,麝香适量。
【制法】药膏。将上药前4味共研细末,贮瓶备用。麝香研细另装密封,勿泄气。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末适量,用生姜汁调成厚糊状,做成如悯钱大的药饼。药面再放人少许麝香,分成贴敷于肺俞(双)、音盲(双)、百劳(双)穴上。每次贴6~8小时后除去。10天贴药1次,3~6次为1疗程。
【功能】温化逐饮、通窃抗敏。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治验程录》.治疗158例,显效29例,有效60例,无效69例。总有效率为56.40%。同时要注意:①若出现水泡者,可挑破流净水,再涂以甲紫药水,以防感染;②要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寒冷刺激和可能引起的过敏因素:④若适当配合固表扶正之中药内服,可提高疗效;④或用冲天椒,阴干,研细末,用蒜汁或姜汁调制成绿豆大,第1次贴于印堂、肺俞(双):第2次贴于迎香、脾俞(双)、肾俞(双),轮流使用,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可收良效。
26.抗敏膏
【组成】白芥子50克,细辛20克,甘遂20克,延胡索10克。
【制法】药膏。将上药烘干,共研为细末,和匀过筛,用新鲜生姜汁或蜂蜜调勾成药饼,药饼中心放麝香少许备用。【用法】外用。于夏季初伏时,取药膏贴敷百劳、肺俞、膏盲俞(均取双侧),纱布覆盖,胶布固定。6~8小时后取下药饼;中伏时,贴敷大椎、风门(双)、脾俞(双)穴,4~6小时后应取下;末伏时,贴敷大杼(双)、肺俞(双)、肾俞(双)穴,3~6小时后取下。
【功能】祛风解表、理肺平嘴、调理阴阳。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穴位贴敷治百病》,屡用神验。由于本方药物刺激性,局部如起水泡,则按常规处理即可。
27.参苡口服液
【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薏苡仁15克,山药15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桔梗10克,细辛6克,蝉蜕6克,生甘草8克,苍耳子15克,地龙6克。
站群论坛【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0毫升,每日服2次。半个月为1疗程。
【功能】健脾益肺、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加减】若鼻塞重者,加辛夷、石菖蒲、栀子各10克:若鼻黏膜水肿严重者,加猪苓、泽冯、茯苓各10克;若鼻涕中夹血者,加茜草、白茅根各10克;若食欲减退者,加苍术、鸡内金各10克。
【附记】引自《集验百病良方》.屡用效佳。总有效率可达100%。
28.鼻鼽膏
【组成】生黄芪300克,苍耳子200克,牛蒡子150克,杭菊100克,河子肉150克,乌梅150克,生地黄200克,辛夷150克,稀在草150克,防风100克,集胡100克,生甘草9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10日为1疗程。
【功能】益气固表、祛风抗敏、凉血清肝。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多年应用,坚持用药,疗效显著。
29.芪菊鼻炎膏
【组成】黄芪150克,杭菊花120克,羌活90克,防风90克,杏仁90克,辛夷90克,苍耳子90克,甘草60克,薄荷30克(后入),蝉蜕3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薄荷头煎15分钟),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取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益气抗敏、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有效,久服效佳。
30.白石散(二)
【组成】石胡荽10克,白芷10克,苍耳子10克,薄荷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本散少许,吹入鼻孔中,每日吹数次。
【功能】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忌辛辣,戒烟酒,节房事。
31.鹅辛散
【组成】鹅不食草6克,辛夷6克,薄荷3克,蜱蜕3克,冰片0.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取本散少许,吹入鼻孔中,每日吹数次。
【功能】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32.麻桂口服液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杏仁9克,生姜9克,石膏20克,紫草12克,乌梅12克,石榴皮12克,五味子10克,甘草5克,大枣4枚。
【制法】旅缩液。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胶20毫升,每日服3次。
【功能】辛温解表、凉血解热、调营和中、收敛抗敏。
【主治】过敏性鼻炎。
【加减】体建者,加黄芪、百合各15克;鼻塞重者,加细辛3克,路路通15克。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33.鼻触丸
【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防风10克,辛夷10克,乌梅10克,石菖蒲10克,白芷10克·五味子6克,柴胡6克,红枣8枚(去核)。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益气健肿、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坚持服用,效果甚佳,
34.藁本散
【组成】藁本6克,羌活6克,桂枝6克,苍耳子6克,半夏6克,白芍6克,紫苏4.5克,细辛3克,川芎3克,白芷3克,生甘草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有效。
35.鼻勉口服液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细辛3克,荆芥10克,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蜱蜕5克,桔梗10克,黄芪15克,诃子10克,甘草10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
【功能】健脾益气、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加减】鼻塞重者,加石菖蒲15克,辛夷15克,薄荷6克;鼻黏膜水肿严重,清涕多者,加泽泻15克,五味子10克。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书子章方。治疗45例,显效15例,有效25例,无效5例。
36。辛芪散
【组成】生黄芪2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辛夷10克,细辛3克,蝉蜕6克,五味子10克,石菖蒲10克,甘草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益气固表、开窍通络。
【主治】过敏性鼻炎。
【加减】恶风怕冷,自汗者,重用生黄芪至50克;头痛者,加白芷10克:黄脓涕者,加黄芪10克,败酱草20克。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谷志平方。治疗34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鼻黏膜恢复正常)26例,好转(症状好转,鼻黏膜略苍白)7例,无效1例。
37.健脾丸
【组成】党参20克,黄芪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陈皮6克,益智10克,干姜10克,台乌8克,苍耳子8克,辛夷8克,防风9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益气健脾、祛风散寒、通窍抗敏。
【主治】过敏性鼻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李秩文方。治疗57例,痊愈39例,显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74%。本方集玉屏风散、四君子汤、缩泉丸加苍耳子、辛夷、细辛、干姜为一方,标本兼顺,故收良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